诠释垃圾焚烧新标准
时间:2020-08-14 14:34 浏览量:
环保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日前发布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5—2014)。这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史上最严标准”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
标准修订工作坚持三个原则:以保护公众健康为最主要目标,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综合考虑我国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充分考虑我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的技术发展水平。
新标准是否可以化解垃圾焚烧在我国的尴尬处境?是否可以消弭居民对焚烧的恐惧,从而走出邻避现象的怪圈?
焚烧成主要处理方式
目前,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资源化、填埋和焚烧三种,不同的处理方式适用条件不同。随着我国城市土地的日趋紧张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焚烧将成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起步晚,但发展迅猛,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具有国际水平的现代化焚烧技术和简易焚烧技术并存发展。
我国首个《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发布于2000年,2001年第一次修订,此次为第二次修订。10多年时间,垃圾焚烧渐成我国大中城市处理垃圾的方向,目前垃圾焚烧比例大概在20%左右。据《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2012年我国垃圾焚烧厂数量达138座,日处理量超过12万吨,较之2001年日处理量6520吨,已增加十几倍。在北京、天津、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焚烧已成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之一。到“十二五”末,这一数字将超过300座,日处理能力将达到30万吨,约占垃圾处理总量的30%。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聂永丰认为,在现在的科技发展情况下,焚烧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垃圾处理方式,兼顾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是目前的最佳可行技术。一位参与新标制订的学者表示,现行国标在2001年修订时,主要是出于对经济承受能力的考虑。10多年过去了,垃圾焚烧国产技术大幅提高,牺牲环境的恶果日益凸显。修改标准成为题中之义。
此外,提高标准不仅仅为防治污染,也有经济和技术战略的考虑。有学者认为,长期允许部分国产设备低水平运行,不利于对我国垃圾焚烧技术竞争力的培养,而且垃圾焚烧设施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一旦起步低,很难再通过技术改造达到高标准。
谈垃圾焚烧就不得不提二噁英,但二噁英并不是垃圾焚烧厂特有的产物。专家表示,在自然界中,有水、气、土的地方就会有二噁英。未经过处理的原生垃圾中也含有二噁英,但绝大部分经过高温焚烧后会分解,再通过一些净化装置,譬如活性炭等吸附后能得到进一步的净化,还会有一小部分伴随烟尘通过烟囱排放。
伴随烟尘排放的二噁英浓度是微量的,冶炼厂和汽车尾气中的二噁英浓度甚至抽烟和家用燃气等的二噁英浓度都高于垃圾焚烧。
因此专家认为,垃圾焚烧技术平均每10年就有一个重大技术突破。最近10年的重大技术进步,就是二噁英的高效处理技术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现在大部分高比例采用垃圾焚烧的发达国家,垃圾焚烧厂对自然界二噁英排放总量的贡献率都低于1%。